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教育 >好孩子的心理问题(好孩子的三个行为表现)

好孩子的心理问题(好孩子的三个行为表现)

健康资讯网 · 2024-05-04 22:00:45

简介:刚刚进入大学的莹莹,在新环境中还没有度过“蜜月期”,但她已经在含泪寻找妈妈,想要回家了。起初,她满腔热情地独自处理问题,但很快她就变得整天郁郁寡欢,日子过得像过了好几年。面对莫名的烦恼,她常常流泪,只能在电话里向妈妈哭诉才能得到安慰。最终,哭成了每天必做的“作业”。现在,连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成了她的烦恼,似乎摆脱莫名心理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回家。

“开心果”变成了“林妹妹”

好孩子的心理问题(好孩子的三个行为表现)

刚刚进入大学的莹莹,在新环境中还没有度过“蜜月期”,但她已经哭着找妈妈,想回家了。起初,她满腔热情地独自处理问题,但很快她就变得整天郁郁寡欢,日子过得像过了好几年。面对莫名的烦恼,她常常流泪,只能在电话里向妈妈哭诉才能得到安慰。最终,哭成了每天必做的“作业”。现在,连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成了她的烦恼,似乎摆脱莫名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回家。

了解莹莹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个健康、阳光的女孩。她活泼开朗,被家人和同学们称为“开心果”。她是一名学生干部,成绩优秀,为人随和,为人正直,讲道理,做事有毅力。她是一个典型的“好女孩”。谁能想到这个“开心果”“好孩子”竟然变成了满脸悲伤的“林妹妹”?

“好孩子”的精神写照

为何短短的时间内,盈盈的表现就变得截然不同了?从深层心理机制来看,可以用“退化”机制来解释。当面对问题而无助时,哭泣是孩子们表达情感的常用手段之一。但如果哭泣成为主要应对手段,特别是成为每天的“必修课”,以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,那就一定是心理出现了障碍。

其实,学校里像莹莹这样的“好孩子”还有很多。他们从小到大都令人羡慕:学习好,明辨是非,讲道理,严格要求自己,工作认真努力,表现良好,几乎从不犯错;他们善于反思和控制自己的行为,不与他人发生冲突;他们情感敏感、细腻、自尊心强。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、同学中的榜样、家长的骄傲。但正是这些关于他们的“光环”,有时导致家长和老师忽视了对他们成长中的弱点的关注。这个缺失的环节可能会成为他们致命的漏洞。

比如,由于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,尤其是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,这些“好孩子”隐含地要求自己在学习、才艺、沟通等各方面都表现出色,不允许犯错误。他们在“光环”下背负着沉重的包袱,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“面具”。但他们内心深处却积聚着很多负面情绪。他们在高考、大学、爱情等重要人生阶段容易出现问题。有些学生甚至可能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。据某重点高中学生调查显示,被认定为“好孩子”的学生中有30%存在心理或行为偏差。这些“好孩子”群体的学生想要健康成长,确实需要滋养他们的灵魂。

《好孩子》全家福

如果一种行为经常发生,那么它就不是偶然的。当然,环境的变化和特殊事件可能会导致与莹莹类似的孩子暂时出现紊乱,但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回顾“好孩子”的成长过程,我们可以看到,“好孩子”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、学习、行为、品德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,有很多“应该”和“应该”。“不应该”的潜在原则。除非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,否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,以免受到不利影响;他们要求孩子不能发脾气,不能评论别人,不能和别人争吵,因为这是很不文明的行为。表现;孩子不能上网,因为网络很危险,晚上不能和同学出去,不能太晚睡觉,不能穿太花哨的衣服,不能追明星,不能看无聊的电视剧……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完全纯净的环境中长大,孩子们已经熟悉了这些规章制度,凡事都要与他们进行比较才能做出决定。

父母“很通情达理”,冷静理性,善于分析解决问题。每当孩子遇到问题时,父母都会用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经验为孩子做系统的分析,让孩子走上一条坦途,不走弯路。继续前进并快速成长。孩子们也对父母的“先进意见”印象深刻,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求助于父母作为决策的“拐杖”。

长此以往,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,一旦在新的环境中遇到更加复杂的问题,原有的“拐杖”失效了,他们将无法自行应对,就会陷入困境。使用童年技巧来应对或逃避。

《好孩子》家庭教育点评:严格的教育不能说是错的,但失衡的家庭教育可能会出问题。

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失衡

不难看出,莹莹一家很像“小大人”。他们认真严格,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和“情绪化”行为。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同的层次,就好比顽皮的孩子和严厉的长辈。顽皮的孩子是人们心中最自然的本性。他们自由、不受约束、任性、活泼。他们常常不讲道理,像一匹未驯服的野马;严厉的长辈代表着理性和规范,是父母和社会要求的体现。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肯定,孩子会努力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,逐渐把父母和社会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。当然,这也是每个孩子的成长任务。不过,随着年龄的增长,两人的关系应该会趋于平衡。如果提前跨过必要的心理成长阶段,就相当于“强化成长”。你最终还是要在后续的过程中“补课”,回归到“童年”。

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平衡的人。完全的理性无疑就像一台机器,毫无色彩;放纵情绪而不加控制就会堕落为动物,没有教育。在适当的时候,让自己调皮的本性出来,舒展一下筋骨,就像让一匹野马狂奔,让它放松,然后慢慢寻找机会驯服它。如果一味地把缰绳勒得紧紧的,有一天它就会变成一匹狂奔、任意妄为、失控的野马。回归孩子的自然本性,给孩子一个释放顽皮本性的空间,然后教他们学会正确控制这种顽皮本性。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,是每个孩子成长的“必修课”。“班级”、过于乖巧的“好孩子”需要弥补情感教育的不足。

“嫁接”教育与“培育”教育失衡

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坎坷,有很多的体会和思考。为了孩子能够顺利成长,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孩子少走弯路,尽快成长。因此,他们为孩子思考、分析、处理问题,为孩子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。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,这只是把父母的思想移植、嫁接到孩子身上。未经孩子自己加工的想法永远都是缺乏生命力的抽象符号。因此,很多孩子会说:“道理我都懂,但就是做不到”。“当你告诉我真相时,我会生气。”事实上,他们需要真理和亲身实践才能明白这些真理,哪怕走弯路。必要的尝试和经验的积累是构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点的重要过程。只有在孩子心中孕育的原则,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“原则”。虽然孩子已经长大了,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还停留在对孩子的呵护和控制阶段。聪明的父母也要学会平衡“接受”和“释放”!

相关资讯:

三管齐下是指什么(三管齐下是什么生肖)

女职工的烦恼(女职员是什么意思)

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(儿童心理障碍的表现有哪些)

如何对待孩子的虚荣心(父母该怎么面对孩子的虚荣心)

成为主角的男人(成为主角机)